2011/03/26

環境生態志工培訓-《魚線的盡頭》講座-從餐桌保育海洋

 
3月26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在公館學習中心,這次環境生態志工培訓的主題延續上週《魚線的盡頭》影片之講座,邀請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甘宸宜老師來為我們分享,講座題目定為「從餐桌保育海洋」。

講座一開始,甘宸宜老師邀請在坐的志工們分享看完影片後,有什麼感觸很深的內容或心得,志工詹關祥大哥表示對於過渡捕撈與捕撈作業活動造成大小魚通吃等行為非常震驚,看過影片後印象也更為深刻;志工黃淵農則對於人在捕漁行為中的角色很在意,捕撈過度會造成漁源缺乏,但人也必須生活,如何能達到永續漁業但也不讓漁民失業。

講師分享當她看完影片後,發現全世界最大的魚網(商業漁撈),光是網口可以裝下13台747飛機,比公館學習中心還大,讓她非常訝異。這些是商業漁撈活動,只可稱為是漁業的員工而不是漁民,所以最該教育的是工業化漁業,而所謂的漁民靠的是自己本身經驗,並不是高科技,對魚類造成的傷害相對較小。除了過渡捕撈之外,不洽當的魚法(捕魚的方法),也是破壞海洋的主因之一,此次講座舉例了三個例子第一底拖網其兩旁有鐵門,可以重達好幾噸,經過之處將沒有珊瑚礁也沒有魚一片死寂,講師形容就如開一台推土機去森林裡抓鳥一樣可怕;第二雙拖快速網其網子很大,從海面到海底都抓得到,並且網目很細連一元大小的生物都逃不出,但台灣於2009年有實驗性的開放過,至此講師詢問志工們,平時買白鯧魚時大約是多大,志工們回答約一個手掌大,但雙拖快速網所捕撈到的卻只有10元硬幣大小,幼魚無法成長也無法買賣,結果不僅造成海洋生態受影響,也使一般漁民無法捕捉到大(成)魚生計受到影響,並產生不必要的浪費;第三誤捕混獲是在特定魚種的捕撈作業中,意外捕捉其他物種的現象,被意外捕捉的物種會被丟回海中,但他們沒辦法活下來,不是死在網內,就是受傷。每年就有七百萬噸的魚被丟回海裡,這些魚我們不要為什麼要去捕捉,如留在海中將有其他的生物或漁民可以食用、應用他們,但最後只遺留腐爛的死屍體,這才是最恐怖的浪費。抓鮪魚所使用的延繩釣法,也是只有一小部分是鮪魚,但大部分都是誤補海豚、海龜、海鳥和鯊魚等,是否該去檢討或改良這樣的捕魚方式?

在探討完過漁和不恰當漁法後,接著反思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養殖漁業有辦法解決捕撈的問題嗎?其實養殖漁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和改良。一般假如不是從漁場所培養的魚,大部分的魚類還是得從野外抓取幼苗所獲得,而且為了飼養高經濟價值的魚類,反而要用更多小魚來換取,捕撈魚群的數量並沒有減少。集約式的養殖也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不論是養殖魚類的排遺,還是驅蟲或殺菌的化學藥劑都會對海洋造成汙染。那真的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案嗎?講師提出只要政府和人民有努力往雙贏的方向進行,並做好妥協與配套措施,提出一個對環境友善的作法必然會有改善,就如國外有開始執行封閉式的養殖法。

所以最基本的救海洋方式,還是要從我們本身做起,就如講座主題「從餐桌保育海洋」一般,消費者只要不去吃不當漁法或瀕臨絕種的物種,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直接從需求端去控制供給端,但也不是什麼魚都不能吃,譬如苗栗有沿海地區,當地漁民所捕捉到的當季魚類就是安全可食用的。講座接近尾聲,激起了在場志工的共鳴,林美蘭大姐就表示教育人民是很重要的,吃不吃要從小教育,現今社會不比以往,反而肉比菜更便宜,不當捕撈方面就要由政府去控管。講師回應表示認同,教育是長遠並且緩慢的過程,而不當的捕撈行為大多是在公海發生,所以在管控上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畢竟任何一種物種的消失,我們並不知道會帶來甚麼影響,如果繼續濫捕下去,未來將只剩水母料理可吃,是大家不願樂見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