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公民茶館--開放編輯會議」,討論公館八大姐、公館百業、年輕人專欄等,也針對「隘寮下」試排版面請與會者給予建議。
針對「隘寮下」試排版面, 戴文祥主秘建議將「隘寮下」三個字體的顏色加深,並將題字人陶如朗的名字放在刊頭旁。謝俊慧校長表示,第一版排版還不錯看起來很舒服,對於其他版面他建議,標題字體都滿格,感覺有點壓迫,還有每篇報導中,在某某記者姓名後,建議空一行,再接續報導內文,另外照片的安排上使得整個版面頭重腳輕。
張日松則表示圖文比例的配置上,建議圖片縮三分之一;另外建議版面當中,靠近角落的地方,以圖片代替文字,因為文字放太旁邊閱讀起來有點吃力。林中馨則建議紙張用米色代替白色紙張,較不會反光。
戴主秘整理有關「隘寮」的名詞解釋,謝校長提出「公館」的地名由來,可能是指當時日治時期長官的辦公廳舍叫做公館,所以是清朝還是日治時期的時候,有公館這個地名可能要再追究。而針對「隘寮下」的「下」,校長認為應該是從地理位置上,水源流動的方向來看,所以推論這個「下」是隘寮底下的意思。
針對「公館百業」專欄,楊秀芝大姐提出幾間有趣的小吃店,像是「秀菊小吃」,老闆娘會唱歌點播給看守所的大哥聽,結果他們出獄都會到秀菊聚餐;近光路有間包子店,老闆臉很臭,每天大排長龍,包子照樣賣得嚇嚇叫;另外,五穀宮前的「白吃」麵店,公館人的共同回憶,連留日的公館人回家鄉都一定必吃得好味道。針對以上小吃店,大家共同決議先將「公館百業」主題聚焦在「公館小吃」。
接下來請兩位實習生蘇上源、吳欣峯,提出年輕人會想要看的專欄,本身非常愛寫新詩的吳欣峯建議開一個新詩或極短篇投稿的專欄,蘇上源則建議開一個「圖說公館」專欄,開放讀者將自己的相機所拍下的公館照片以及描述的文字投稿。對於兩位的建議,在座長輩表示非常認同,並一起構想專欄名稱,張日松建議可以使用「話我公館」當作專欄名稱,主題就設定為跟公館有關的新詩或極短篇投稿,另外楊秀芝也建議可以開闢一個專欄叫「畫我公館」,開放讀者以漫畫形式畫出公館。
工作夥伴也建議可以開闢「隘寮進行式」欄位,可以放公館各社區或機關團體的學習活動資訊,也建議可以開闢一個欄位票選「公館夜市美食」,吸引年輕人關注。
對於日治時期公館鄉家喻戶曉的「公館八大姐」,莊雅婷也為大家報告在彭鈺明老師的協助下,從三位耆老的口中,大概了解了八大姐的部分資料,但由於八位大姐的基本資料尚未齊全、有待釐清,所以林中馨大哥建議慢一點刊登這個主題,等建資料齊全後再出系列報導。
會議中,大家也一同針對衛生局的新聞稿,討論是否要放入社區報?在座與會者共同決定不放入社區報,並決議若未來有類似的新聞稿的處理方式如下:
一、要跟公館有關的新聞
二、要有新聞性,適其新聞性調整版面大小
三、若是活動預告用小簡訊處理
四、可視未來發展情況做廣告夾頁,但初期沒有此規劃
最後戴主秘請大家分享對於這幾次公民茶館的看法與建議,楊秀芝認為很好,非常有創新。劉玉波則表示:「藉由討論後,求證,加深對自己對此議題的印象。」建議提早公告每一次要討論的議題,邀請相關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張日松及楊肇芹皆表示:「因為認為參加會有收穫,才會來的。」年紀較輕的黃淵農則說:「因為對在座長輩討論的話題沒有特別感興趣,所以時常無法參與討論。」
針對大家提出的看法與建議,戴主秘回應,以後每週會提早將本周討論的議題公告出來,讓更多民眾可以參與,若未來我們討論到一些重要議題,也可以請相關人士與談,辦座談一起討論。對於淵農的看法,戴主秘表示:「此會議是多元化的討論空間,除了學習分享、討論,學會「聆聽」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大家熱絡的討論下,會議圓滿結束。
★今日會議資料連結:點此下載
★今日照片集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